付费用户专区
免费试用
本周免费提供Reynolds American Inc.页面:
数据隐藏在后面: 。
这是一次性付款。没有自动续订。
我们接受:
损益表
截至12个月 | 净销售额,包括消费税 | 营业收入 | 净收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为对给定年度数据的内部报告式分析,聚焦趋势、波动及潜在洞见,按指标分组呈现,并在必要处给出对比解读。数据单位为以百万计,年份覆盖2005年到2016年。对每一项进行独立评估,并在末尾给出综合观察。由于数列间存在显著的同向波动,尤其在2015年及2016年出现显著跃升,需关注边际利润率的变化情况。
- 净销售额(包括消费税)
- 该项呈现自2005年以来的总体上行与波动并存的趋势。前几年(2005-2007)呈现温和增长,2008-2009出现明显下滑,随后在2010-2014逐步回升并于2015-2016再次显著上行,2015年和2016年的增速远超前几年的水平。具体看,2005-2007的同比增速持续正向,2008-2009因基数与市场因素经历单年回落,2010-2014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整体略有波动,2015-2016的同比增速分别约21%和15%,显示出强劲的扩张态势。总体观点:周期性低迷期(特别是2009年前后)后,市场需求或价格结构的改善带来显著的收入提振,且在2015-2016年形成明显的结构性跃升。
- 营业收入
- 营业收入在具体年份间波动幅度较净销售额更大,呈现出更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跃升。2005-2007呈快速提升,2008-2009小幅回落,2010-2012回升并在2013达到相对高位,随后2014有所回落。最显著的两个阶段出现在2013年到2014年之间与2015-2016年之间:2013-2014的下降显示利润与成本的短期波动叠加,2015-2016的快速跃升显示收入端的强劲扩张。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到2016年的跃升幅度远超过前期,显示出利润贡献与费用结构的显著改善或销售结构的显著变化推动。简要结论:营业收入的路径呈现“稳步扩张-短期回落-强力再扩张”的模式,2015-2016年的跃升成为观察重点。
- 净收入
- 净收入总体呈现先小幅上升后波动再度回升的格局。2005-2007维持温和增长,2008-2009出现显著下降;2010-2013逐步回升,2014再次回落;2015-2016出现极端走高,且增速显著高于前期其他阶段。具体而言,2013-2014之间的增速较前期放缓,随后2015-2016的跃升幅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净利润率出现大幅提升。以净利润率(净收入/净销售额)的简单对比来看,2015-2016年的利润率显著提高,2016年达到数据序列中的高点区间,提示成本控制、毛利率改善或一次性收益等因素在当期对净利润的拉动作用显著。综合看,净收入呈现出“稳健积累-阶段性回撤-异常强劲的后期扩张”的特征,重点关注2015-2016年的剧烈增幅及其驱动因素。
- 综合观察与洞见
- 三项核心指标在2015-2016年均呈现同步且显著的跃升,显示收入端的扩张有效传导到利润端,且利润率的提升幅度在该阶段尤为显著。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在2016年分别达到近63%与约36%的水平,反映出成本控制、毛利率改善及可能的资产结构优化对利润贡献的叠加效应。相比早期阶段,2015-2016年的利润端波动性远高于前期,提示对单年因素(如一次性收益、费用结构调整等)的敏感性增强。2010-2014年的数据则显示出利润增速的阶段性改善与结构性波动并存的特征。建议在后续分析中关注2015-2016年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利润率的长期稳定性是否能够被维持。
资产负债表:资产
流动资产 | 总资产 |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对给定时间序列中的两项资产相关指标进行趋势性分析,聚焦模式、波动与潜在含义,客观呈现数据特征与可能的驱动因素。
- 流动资产(单位:百万元)
-
在2005年至2008年间,流动资产水平相对稳定,波动幅度较小,区间约在4935–5065之间,年度环比变动多在正负2%以内;此阶段短期偿债能力处于基线水平。2009年出现显著上升,达到5495,随后2010年回落至4802、2011年再降至4307,显示出明显的波动下行趋势。2012年回升至4812,但2013年降至3655,2014年进一步降至3323,呈现持续下行的阶段性压力。2015年出现极端上行,达到6187,随后2016年回落至4238,虽仍高于2009年前后的水平,但远低于2015年的峰值,显示出阶段性冲击后的回落与再平衡过程。
综合来看,流动资产呈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而非持续单向趋势,且在2015年出现一次性放大后随2016年回落形成明显的反转。若以滚动口径观察,2012–2014年的下降可能与经营性现金流波动、应收账款周转及存货结构的变化相关联。2015年的极端高点可能来自一次性现金流、资产清算/重组或会计处理的变动,需结合其他现金流及负债数据确认是否具备持续性影响。总体而言,短期波动对流动性管理的监控意义较大,尤其需关注2016年后的对流动资产规模的维持能力是否能回归到2005–2014年的波动区间内水平。
- 总资产(单位:百万元)
-
2005–2007年间,总资产水平呈小幅上升后在2008–2011年间略有波动并总体回落,2005年到2007年的区间为14519–18629,2009–2014年间则呈现持续下探趋势,2012–2014年分别降至16557、15402、15196,显示资产规模在中期内趋向收缩,可能与资本支出、无形资产变动或资产处理调整相关。
2015年出现极端异常的跃升,达到53224,2016年略降至51095,仍远高于历史区间的水平。这种跳跃性变化很可能由一次性因素驱动,如重大并购形成的商誉/无形资产增加、会计政策调整、重大重估或特定重组交易等所致,若不考虑该异常点,长期趋势透露的仍是资产基底在2014年及以前处于下降态势,且2015–2016年的高位未显示出持续性扩张的迹象。需要结合负债端、股本结构和经营性现金流等数据,评估该跃升对长期资本结构、投资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潜在影响,以及未来几年是否需要通过经营性活动回归到更稳定的资产规模水平。
资产负债表:负债和股东权益
流动负债 | 长期债务 | 股东权益 |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为对给定年度数据的内部分析摘要,聚焦趋势、变化及潜在原因。以下为三大科目趋势及综合观察。
- 流动负债趋势
- 从2005年至2014年,流动负债大致在约3,900到4,900百万之间波动,2009-2010年略有上行,2012-2013年显著下降至约3,076百万,2014年回升至约3,544百万。2015年出现大幅跃升,达到约5,291百万,2016年小幅回落至约4,985百万,仍显著高于早期水平。总体特征是:长期相对稳定的波动区间被2015年的单点冲高打破,随后回落但未回到此前的低位水平。这一走势可能反映出资本结构或融资安排在2015年前后发生变化,对短期流动负债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偿债能力的影响需结合经营现金流及流动资产的变动来综合评估。
- 长期债务趋势
- 长期债务在2005年至2010年间维持在约1,700-4,700百万的区间,2006年显著上升至约4,733百万,随后2011年前后回落至约3,663百万,2012-2014年再度回升至约5,000百万左右。2015年出现极端跃升,增至约17,447百万,2016年略降至约13,165百万,仍显著高于前期水平。此区间的剧烈波动通常与重大资本性支出、并购融资等活动相关。2016年的水平虽高,但相较2015年的峰值有所回落,表明融资成本与偿债压力可能有所缓解,但总体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状态。
- 股东权益趋势
- 股东权益在2005-2007年间持续增长,从约6,553百万增至7,466百万;2008年回落至约6,237百万,2009-2010年维持在约6,498-6,510百万区间,2011年略降至约6,251百万,2012-2014年持续下滑,降至约4,522百万。2015年出现明显跃升,增至约18,252百万,2016年进一步扩大至约21,711百万。权益的这一波段性上升与同期长期债务的剧增相呼应,可能来自于重大股本融资、并购相关重估或资产重组的会计处理。如此大幅度的权益扩张将显著改善潜在的杠杆水平,但也可能反映一次性事件而非持续经营性盈利的自然累积。
- 综合洞见与判断
- 三个科目在2015-2016年间共同呈现出资本结构的重大重塑。流动负债与长期债务都在2015年出现明显上升,但长期债务的规模性跃升更为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股东权益的同步大幅扩张。2016年,债务水平呈现回落趋势,而权益继续快速上升,导致债务对股东权益的比率显著下降。这种结构性变化通常与大型并购、资本性支出或授权发行股票等一次性事件相关。若以现金流与未来偿债能力来评估,需结合经营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其他项及披露注记,确认上述变动是来源于一次性事件还是持续经营活动所致。未来风险与机会并存,需关注:1) 经营现金流对高额债务的覆盖能力;2) 未来是否仍存在大额再融资需求;3) 权益快速提升是否伴随潜在的稀释风险;4) 与交易对手方约定的偿债条款及期限安排。
现金流量表
截至12个月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用于)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在2005年至2014年的十个年度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维持在约1,200至1,600百万美元之间的波动区间,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基线水平。具体观察到:2005年为1,273;2006年为1,457;2007年回落至1,331;2008年1,315;2009年上升至1,454;2010年下降到1,265;2011年回升至1,420;2012年达到峰值1,568;2013年回落至1,308;2014年再增至1,623。整体趋势显示,现金流量净额在1,300至1,600之间波动,未呈现持续上升或下降的明确趋势。2015年出现显著下行,降至约196,随后2016年快速回升至1,280,显示2015年的异常点对经营端的影响较大但并非长期趋势。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用于)
- 投资活动净额以“现金净流出”为主的格局较为显著,2005年至2014年的多年度呈现负值,除2007年的763和2011年的60等小幅回升。值区间波动较大,2005年为-989,2006为-3,531,2007回升至763,2008为278,2009为-123,2010为-126,2011为60,2012为-54,2013为-113,2014为-205。2015年出现极端异常的净流出,达到-10,005,随后2016年反转为净流入5,078,表明在2016年进行重大资产处置或处置性收益的实现。整体来看,投资活动现金净额的波动性远高于经营活动,且2015与2016年的极端分化对年度现金流的稳定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筹资活动净额整体呈现高度的不稳定性,2005年为-450,2006年转为净现金流入2,174,此后多年度处于净现金流出区间,2007至2014年的净额分别为-1,312、-1,206、-1,192、-1,349、-1,714、-971、-2,207、-1,918。2015年出现异常的巨大净现金流入,达到11,438,显示在该年度通过筹资渠道实现了大量资金注入或相关安排的完成;2016年再度转向净现金流出,达到-6,866。综合看,筹资活动对年度现金水平的影响在特定年份显著放大,成为驱动总体资金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股数据
截至12个月 | 基本每股收益1 | 稀释每股收益2 | 每股股息3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1, 2, 3 根据拆分和股票股息调整的数据。
- 基本每股收益(单位:美元)
- 在给定期间内,基本每股收益呈现“波动后持续上升”的趋势。2005–2008年间保持温和上升,分别为0.89、1.03、1.11和1.15美元;2009年受宏观环境影响急剧回落至0.83,随后2010年回升至0.96,2011年进一步提升至1.21,2012年略降至1.13。2013年出现显著上升,达到1.58,2014年小幅回落至1.38。本期后段则展示更强的增长动能:2015年跃升至2.57,2016年进一步放大至4.26,呈现两位数级别的显著增速。整体来看,长期趋势向上,但中间的几个年度出现较大波动,尤其2009年的低点与2015–2016年的爆发性增速,暗示可能存在经营改善、结构性调整或一次性因素对利润的显著拖动。整体轨迹呈现从危机后恢复到快速扩张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2013–2016年的增速远高于2005–2008时期,显示出盈利能力在后期显著增强。
- 稀释每股收益(单位:美元)
- 稀释后的每股收益与基本每股收益在趋势上高度一致,二者在绝大多数年份数值相同或仅有极小差异。具体来看,2005–2008年两项均为0.89、1.03、1.11、1.15美元,2009年同为0.83美元,2010年稀释为0.95美元、基本为0.96美元,2011–2012年分别为1.20–1.21美元与1.12–1.13美元,均与基本EPS的走势高度一致;2013–2016年两者相差极小,分别为1.57/1.58、1.37/1.38、2.57/2.57、4.25/4.26。总体呈现“几乎同步、微小且稳定的摊薄影响”,表明在这一时期股本变动对EPS的摊薄效应有限,经营层面的盈利能力成为驱动主因。与基本EPS相比,稀释EPS在各年度的相对变动幅度基本相同,增速差异极小,反映出资本结构或股本周转的变化并未显著改变盈利的摊薄水平。
- 每股股息(单位:美元)
- 股息呈现持续、稳健的增长态势,2005年为0.53美元,随后逐年抬升至0.69、0.80、0.85、0.87、0.92、1.08、1.17、1.24、1.34、1.39,直至2016年的1.76美元。全周期内保持年度性增配,且增速在2009–2016阶段呈现不同强度的抬升,但总体仍维持较为平滑的上升路径。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同比大幅上调,单年增幅显著,反映出在充分实现利润稳健增长的同时,股息政策也体现出强烈的分红意愿。相比EPS的波动性,股息增长的节奏更为稳定,且在2013–2016期间的增速在后段显著提升,指向持续的现金分配能力与长期股东回报的优先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