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用户专区
免费试用
本周免费提供Halliburton Co.页面:
数据隐藏在后面: 。
这是一次性付款。没有自动续订。
我们接受:
损益表
截至12个月 | 收入 | 营业收入(亏损) | 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亏损)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基于所给年度数据,对三项关键指标的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重点关注周期性波动、盈利能力的变化及潜在驱动因素。以下为对各指标的观察、洞见及要点结论。
- 收入
- 在2005年到2014年之间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年度数值从约21007百万元增至32870百万元,累计增长约56%。该阶段的提升反映了行业活动水平的提升、勘探与开发投入的增加以及市场需求的改善。2014年达到高点后,进入2015年至2016年的明显回落,分别降至23633百万元(下降约28%)和15887百万元(下降约33%),显示出对行业周期性和油气价格波动的敏感性。随后2017年回升至20620百万元,2018年继续回升至23995百万元,表明需求端与市场活动在经历低谷后出现阶段性改善,但水平尚未回到2014年的高位。总体而言,收入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短期波动幅度较大,长期趋势缺乏单向持续改善的信号。若将收入与行业周期、油价及资本开支周期结合,能够解释大部分波动现象。
- 营业收入(亏损)
- 经营利润在2005年至2014年间基本为正,2014年达到峰值5097百万元,显示出较强的经营盈利能力与规模效应。2015年转为微亏(-165百万元),2016年出现显著亏损(-6778百万元),这一阶段呈现极端的经营冲击,可能与一次性减值、资产重组、成本结构调整或市场价格冲击等因素叠加相关。2017年回升至1362百万元,2018年进一步提高至2467百万元,显示出经营杠杆的修复与盈利能力的恢复迹象,但水平仍显著低于2014年的高点。综合来看,盈利波动在2015-2016年达到极端化,随后逐步回升但仍未形成稳定的高盈利态势,利润质量在经历结构性冲击后需要持续关注成本控制与市场周期对利润的拉动作用。
- 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亏损)
- 净利润呈现与经营利润相似的波动性,但幅度和结构性冲击更为显著。2005至2014年期间净利润普遍为正,2014年达到约3500百万元,净利率约10.6%,显示出相对稳健的盈利水平。2015年转为亏损(-671百万元),2016年出现更大幅度亏损(-5763百万元),成为显著的盈利质量风险点,2017年略有回升(-463百万元),2018年再度转为正向盈利(1656百万元),净利率约6.9%。这一序列表明盈利能力高度依赖于市场周期、资产减值与非经常性项目影响,尤其2015-2016年的亏损极大拉低了总体盈利质量。若结合收入波动与成本控制的变化,净利润的波动性应被视为对经营结构和资产组合敏感性的一个重要信号。
综合洞见:三项核心指标共同指向一个高度周期性且与行业景气密切相关的盈利框架。收入在2014年前后达到顶点后进入持续回落与回升的波动区间,2015-2016年的利润端冲击最为显著,尤其是净利润与经营利润在2016年均出现大幅负值,显示出在低油价和行业调整期的高成本结构或资产减值压力对盈利的深远影响。2017-2018年间的回暖表明经营杠杆开始修复,但尚未恢复至2014年以前的盈利水平。对该企业而言,关注点应集中在成本控制、资产减值的持续监控、以及在周期性低谷期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和成本管理实现利润韧性的提升。若未来能够提升利润对收入波动的抵御能力,并在周期性低谷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盈利质量,或有助于提升股东回报的稳定性。
资产负债表:资产
流动资产 | 总资产 |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 总体趋势概览
- 在所给时期内,资产基数总体呈现先增长后回落的特征。总资产自2005年约为1.50万百万单位,至2015年达到约3.69万百万单位的峰值,增幅约为146%。同期,流动资产自2005年约0.93万百万单位,至2015年约0.216万百万单位,增幅约为132%。2005-2015年间,流动资产与总资产均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在2015年后出现显著回落。2016年起,总资产快速下滑至约2.70万百万单位,随后2017年略降至2.508万百万单位,2018年小幅回升至约2.598万百万单位;流动资产在2016年剧烈下降至约1.167万百万单位,2017年降至约1.078万百万单位,2018年回升至约1.115万百万单位。总体而言,2015年前后的资产扩张阶段在2016-2018年间经历较为明显的调整,未能回到2015年前的高点水平。
- 流动资产的趋势与波动
- 流动资产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2005-2006年快速提升,2006-2007出现较大回落,2007-2008略有下降后在2009-2010阶段小幅回升,2011-2014持续上升,2015年达到峰值约2.16万百万单位,较2014年增加约43%。随后2016年急剧回落至约1.17万百万单位,2017年略降至约1.08万百万单位,2018年小幅回升至约1.12万百万单位。该序列在2015年后呈现出明显的“高位跳升—快速回落”的模式,显示出在2015年前后,流动性缓冲水平经历了显著提升后迅速收缩。
- 总资产的趋势与结构变化
- 总资产在2005-2015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为约1.501万百万单位,至2015年达到约3.694万百万单位的峰值,增幅约为146%。随后2016年起快速回落至约2.700万百万单位,2017年进一步降至约2.508万百万单位,2018年略有回升至约2.598万百万单位。与流动资产相比,总资产在2015年后波动幅度更大且趋势向下,表明在2015年后资产结构经历显著调整,可能涉及资本支出、并购或资产重估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 流动资产与总资产之比的观察
- 两组数据在各年份的比重显示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2005年约为62.0%,2006年上升至约66.5%,随后2007-2014年持续回落,2014年降至约46.8%。2015年该比重快速回升至约58.5%,随后2016-2018年回落至约43.3%-42.9%区间。该变化表明,2015年前后资产结构的比重分布发生显著调整:在2015年前后,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产的占比曾显著上升,之后回落,显示出流动性缓冲占比在2016-2018年间趋于下降、资产的非流动性成分相对提高。
- 关键洞见与潜在含义
- - 2015年前后的高位集中表明在该阶段流动性缓冲和 working capital 的水平显著提升,伴随总资产的扩张,可能对应更强的运营资本需求或短期融资安排。随后2016-2018年的大幅回落提示资产基数和流动性缓冲均经历收缩,需关注后续现金流、应收账款回收及存货周转的变化情况以评估流动性与资产质量的风险。 - 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在2015年前后出现明显波动,2015年的高位可能与一次性或阶段性因素(如资金安排、短期投资的变动等)有关;2016年以后比重回落至较低水平,暗示在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非流动资产的占比有所提高或流动资产相对减少。 - 纵向来看,2015年之前资产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成为峰值;2016-2018年则呈现收缩与调整的趋势,若未来数据恢复,需要关注资本支出、资产处置或减值等对资产规模和比重的持续影响。
资产负债表:负债和股东权益
流动负债 | 负债合计 | 短期应付票据和长期债务 | 公司股东权益 |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基于所提供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以下分析聚焦负债、权益及相关结构的演变,识别周期性波动、杠杆规模的变化以及资金结构调整的信号。叙述以中立、客观的口吻呈现,避免对具体公司策略作出判断。
- 流动负债
- 在2005年至2007年间,流动负债从4437上升至4727再大幅下滑至2411,约下降45%左右,显示流动性义务在早期呈现明显波动。2008年至2014年间,波动趋于承接并总体走高,2011年起显现上升趋势,至2014年达到5883,为该阶段的最高水平之一,反映出短期资金来源及应付义务的提升。随后的2015年回落至5359,2016年进一步降至4023,显示短期负债在中期内趋于收紧。2017年和2018年小幅回升至4862和4802。 就结构而言,流动负债在2005年的总负债中占比约52%左右,随后逐步下降,2015年降至约25%,2016年约22.9%,2017-2018回升至约29%。这一趋势指向在后期对短期负债的依赖相对减弱,转而依赖长期负债及其他资金来源的结构调整。整体看,流动负债呈现早期波动+中期上行再回落的模式,且在2015年前后占总负债的比重显著下降。为便于对比,2005-2006年的占比约为52%,2014年的占比约38%,2015-2016的占比降至25%上下,2017-2018回到约29%左右。
- 负债合计
- 负债合计在2005年至2006年略增至8997,随后2007年下降至6175,呈现短期波动但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8-2014年间持续上行,尤其2013-2014年显著攀升至15608和15942,显示长期融资及累计负债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出现剧烈跃升,达到21447,成为整段时期的最高点,揭示杠杆水平在该年显著扩张。之后2016年降至17552,2017年降至16736,2018年继续回落至16438,呈现阶段性去杠杆,但水平仍显著高于2010年前后水平。综合来看,结构性变化为:初期波动与缓慢上升并积累性增长(2010-2014),2015年形成显著的负债扩张高峰,随后2016-2018逐步回落但仍高于早期水平。
- 短期应付票据和长期债务
- 该项在2005-2008年维持在较低水平,2009年大幅跃升至4574,随后2010年回落至3824,2011-2012年再度小幅上升至4820。2013-2014年显著扩大,达到7816-7854,反映出在这段时期内资金筹集和长期/短期融资的加速增长。2015年出现更大规模的跃升,达到15346,成为该项历史高点,与总负债的增长高度一致。2016年进一步回落至12384,2017年降至10942,2018年降至10457,呈现持续的去杠杆趋势,但水平仍明显高于2010年前后。就相对结构而言,2015年的短期票据及长期债务占总负债的比重约为71%(15346/21447),远高于2005-2014年阶段的约30-50%区间,突出显示在2015年前后的融资结构以债务为主导的特征。总体观察显示,该指标在2010年代呈现快速扩张后逐步回落,揭示资本市场与内部融资安排在该阶段的显著变化。
- 公司股东权益
- 股东权益从2005年的6372逐步上升,2006年达到7376后小幅回落至6866,随后在2008-2012年间持续上行,2012年达到约15765,2014年进一步增至16267,2015年略有回落至15462,显示出在2010年代初期经历了持续的资本累积与利润留存带来的增值。2016年起权益显著下滑,降至9409,2017年继续下降至8322,2018年小幅回升至9522,但仍明显低于2012-2014的高点。该波动通常与利润水平、资本回馈(如分红或回购)及外部融资活动相关性较高。整体看,权益在2012-2014达到高位后经历较大回落,2015-2017阶段的下降与同期较高的负债水平及经营周期波动相互印证,2018年的回升表明在去杠杆与盈利改善背景下,股东权益有所修复,但仍未回到早期高点。
现金流量表
截至12个月 | 经营活动提供(用于)的现金流量 | 投资活动提供的现金流量(用于) | 筹资活动提供(用于)的现金流量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 数据概要与总体趋势
- 该组现金流数据由三类活动构成,反映经营、投资、筹资活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变动。单位为百万计,时间跨度从2005年到2018年,共涵盖14个年度。整体观察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呈现显著波动但在多数年份保持正值;投资活动现金流长期为负且波幅较大;筹资活动现金流则高度不稳定,在个别年份出现极端正向波动(2015年),随后又回归负向态势。若以净现金流口径衡量,年份间的波动幅度较大,2015年和2016年尤为显著。
- 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趋势与关键拐点
- 2005年起,经营现金流由约701上升至2006年的3,657,随后在2007-2010年区间回落至约2,212-3,684之间,呈现阶段性回落再回升的波动格局。2011-2013年再度显著上升,2013年达到约4,447,随后2014年小幅回落至4,062,2015年继续回落至2,906。2016年出现异常的大幅下滑,转为负值约-1,703,成为该时期的显著拐点。2017年以来,经营现金流回升,分别为2,468和3,157,显示出较强的恢复趋势。总体看,OCF经历多次周期性高点,但在2016年受冲击后出现结构性转弱的阶段性波动,随后快速恢复。
- 投资活动现金流的趋势
- 投资活动现金流在2005年为正向的510,随后多年度呈现现金净流出状态,2006、2007、2008、2009等年均在-1,000至-3,700之间波动,2012年达到较高的负值-3,688,是观察期内的极端点。之后的2013-2015年仍处于较高水平的负出流(-2,870、-3,138、-2,192),显示出持续的资本性支出与投资活动导致现金外流的特征。2016年净负出流显著收窄至-710,但随后2017-2018年再次扩大负出流至-1,927和-1,993。综述,该项目长期为负,反映资本投资与并购活动在观察期内对现金的持续消耗,且波动集中在若干年份的高强度投资期。
- 筹资活动现金流的趋势
- 筹资活动现金流在2005-2008年多为负向,显示通过偿还债务、回购或其他融资活动导致现金流出较多。2009年出现明显正向现金流约1,670,2010年再次为负约-1,114,2011年回升至约+833,2012年接近中性(-172),2013-2014年转为负向,分别为-1,754和-1,030。2015年出现极端正向峰值约+7,081,成为观察期内单年现金来源的最大正向点,随后2016年再度大幅负向约-3,540,2017-2018年继续为负,分别为-2,161和-1,419。此趋势显示在短期内强烈依赖外部融资以支撑投资与运营需要,但随后又回归较为谨慎的融资态势,带来高度波动的现金来源。
- 综合洞见与潜在含义
- 综合三项现金流可知,经营活动在多数年份维持正向,但极端波动(如2016年)提示经营现金受季节性因素、应收/应付账款变化或其他经营性现金管理因素影响的情况。此外,投资活动长期为现金净流出,且波动幅度较大,说明资本开支与投资计划对现金需求具有持续性压力。融资活动呈现高度波动性,2015年的巨大正向现金流显示在该年度存在大规模的融资安排(如发行债务或股权融资),以支撑大型资本支出和运营需要,然而随后的2016-2018年又表现出较强的偿还或退出取向,导致现金来源回落。总体而言,现金流格局呈现“经营性波动+持续投资性出流+周期性外部融资推动”的混合特征,可能带来以下风险与管理启示:在高投资期的资金安排高度依赖一次性融资事件,需加强对未来年度融资成本、偿债能力及流动性覆盖的评估;在行业周期性与资本开支强度较高的阶段,应优化营运资本管理,降低经营活动对融资波动的敏感性;并关注在2016年以后经营现金流的恢复是否具备持续性,以及未来对投资与融资的平衡安排。
每股数据
截至12个月 | 基本每股收益1 | 稀释每股收益2 | 每股股息3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1).
1, 2, 3 根据拆分和股票股息调整的数据。
本分析基于给定时间序列,聚焦三项指标的趋势与波动,力求以清晰、客观的语言揭示数据中的模式及潜在洞见。整体观察显示,基本与稀释每股收益呈高度一致的走向,而每股股息则呈较为平稳的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分配水平。
- 基本每股收益(单位:美元)
- 该指标在初期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到2007年之间从2.34增至3.83,随后在2008年与2009年显著下行,分别为1.75和1.27。自2010年起,回升态势持续,2011年达到3.09,2012年略降至2.85,2013年再度回升至2.37,2014年达到达到峰值4.13。进入2015年后出现剧烈波动,2015年录得-0.79,2016年跌至-6.69,随后2017年回升至-0.53,2018年再次转正,达到1.89。整体区间在-6.69至4.13之间波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与大幅的年度间波动性。基本与稀释EPS在该期间的走势高度一致,两者的数值完全相同,表明该期间未出现显著的稀释因素对EPS的净效应差异。该期间的极端负值(2015-2016)与行业周期及相关资产价格波动高度相关,2017-2018的回升则显示出一定的恢复势头。总体而言,盈利能力呈现“高波动—短暂回升—再度恶化—部分恢复”的四段式动态。
- 稀释每股收益(单位:美元)
- 与基本EPS的走向高度一致,在所有年份的数值与基本EPS完全相同,未观察到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意味着在该数据区间内,潜在的股本稀释因素对单位EPS的净额影响在各年度均未体现出显著差异。随同基本EPS的周期性波动,稀释EPS也经历了相同的高低起伏,2014年达到高点4.11(与基本EPS的峰值近似一致),2015-2016则出现负值区间,随后逐步回升。总体看,稀释调整未改变该期间的盈利波动性特征,但与基本EPS共同指向同一盈利路径。
- 每股股息(单位:美元)
- 股息呈现较为平滑的增长与稳定性特点。2005年至2010年间,股息从0.25逐步上升至0.36美元,2011年维持在0.36,2012年再度维持,2013年上升至0.53,2014年上升至0.63。2015年起,股息水平稳定在0.72美元,并持续至2018年。此阶段股息的增长速度放缓,进入稳定区间,反映出在盈利波动期仍保持相对稳定的股东回报安排。与EPS的强烈波动形成对比,股息的稳定性提示了不同层面的资金分配与资本回馈策略在该时期的执行。总体趋势显示,自2015年起,股息水平维持在较高但不再上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