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用户专区
免费试用
本周免费提供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页面:
数据隐藏在后面: 。
这是一次性付款。没有自动续订。
我们接受:
可疑应收账款准备金
2019年12月31日 | 2018年12月31日 | 2017年12月31日 | 2016年12月31日 | 2015年12月31日 | ||
---|---|---|---|---|---|---|
部分财务数据 (以百万计) | ||||||
应收账款准备金 | ||||||
应收账款和票据毛额 | ||||||
财务比率 | ||||||
备抵金占应收账款和票据的百分比,毛额1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 2019 计算
备抵金占应收账款和票据的百分比,毛额 = 100 × 应收账款准备金 ÷ 应收账款和票据毛额
= 100 × ÷ =
以下是对一组年度财务数据的分析报告。
- 应收账款准备金
- 从2015年至2019年,应收账款准备金的数值呈现波动趋势。2016年出现下降,随后在2017年回升,并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增加。从25百万(2015年)增长到76百万(2019年),表明对未来坏账的预期有所提高。
- 应收账款和票据毛额
- 应收账款和票据毛额在整个期间内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1122百万增长到2019年的2462百万,表明公司销售额或客户欠款总额的增加。增长速度相对稳定,但2016年和2017年的增长幅度略高于其他年份。
- 备抵金占应收账款和票据的百分比,毛额
- 该比率反映了公司对潜在坏账风险的评估。该比率从2015年的2.23%下降到2016年的1.17%,随后在2017年小幅回升至1.44%。2018年和2019年该比率显著增加,分别达到3.01%和3.09%。这与应收账款准备金的增加趋势一致,表明公司对信用风险的关注度正在提高。虽然应收账款总额也在增加,但备抵金的增长速度更快,导致该比率上升。
总体而言,数据表明公司应收账款规模持续扩大,同时对潜在坏账风险的评估也在不断提高。备抵金占应收账款的百分比的上升值得关注,可能反映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客户信用状况的恶化,或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的调整。
信贷损失准备金
2019年12月31日 | 2018年12月31日 | 2017年12月31日 | 2016年12月31日 | 2015年12月31日 | ||
---|---|---|---|---|---|---|
部分财务数据 (以百万计) | ||||||
信贷损失准备金 | ||||||
应收票据毛额 | ||||||
财务比率 | ||||||
准备金占应收票据的百分比,毛额1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 2019 计算
准备金占应收票据的百分比,毛额 = 100 × 信贷损失准备金 ÷ 应收票据毛额
= 100 × ÷ =
以下是对所提供财务数据的分析报告。
- 信贷损失准备金
- 数据显示,信贷损失准备金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呈现上升趋势,从55百万增加到72百万。然而,在2018年和2019年,该数值显著下降,分别降至25百万和12百万。这表明风险管理策略可能发生了变化,或者整体信用风险敞口有所降低。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具体原因。
- 应收票据毛额
- 应收票据毛额在2016年有所增加,从2015年的276百万增长到305百万。随后,该数值在2017年大幅下降至221百万,并在2018年和2019年继续下降,分别降至156百万和138百万。这种持续下降可能与销售额的变化、收款政策的调整或坏账核销有关。
- 准备金占应收票据的百分比,毛额
- 该比率在2015年和2016年相对稳定,分别为19.93%和18.69%。2017年,该比率显著上升至32.58%,这可能与应收票据毛额的下降以及信贷损失准备金的增加有关。随后,该比率在2018年和2019年大幅下降,分别为16.03%和8.7%。这表明随着应收票据毛额的持续下降和信贷损失准备金的显著减少,风险覆盖率降低。需要关注这种下降是否与实际信用风险的变化相符。
总体而言,数据显示在2017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之后应收票据毛额和信贷损失准备金均呈现下降趋势。准备金占应收票据的百分比也随之下降。这些变化可能反映了公司财务策略的调整,或者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分析相关业务数据,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趋势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