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用户专区
免费试用
本周免费提供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页面:
数据隐藏在后面: 。
这是一次性付款。没有自动续订。
我们接受:
损益表
截至12个月 | 收入 | 营业收入(亏损) | 净利润(亏损) |
---|---|---|---|
2019年12月31日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28日 | |||
2011年12月30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10年1月1日 | |||
2009年1月2日 | |||
2007年12月28日 | |||
2006年12月29日 | |||
2005年12月30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28),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0),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01-01), 10-K (报告日期: 2009-01-02), 10-K (报告日期: 2007-12-28), 10-K (报告日期: 2006-12-29),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0).
本分析基于给定的年度数据序列,单位为百万,聚焦收入、经营性利润与净利润三个维度的趋势与洞察。数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转折与利润率的波动特征,值得关注的是自2010年起收入与利润的协同上升以及2017-2018年的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 收入趋势与特征
- 单位为百万。早期阶段,2005年到2007年呈现温和上升态势,收入从11550增至12990;2009年前后出现波动,2009年回落至12879,随后2010年年初降至10908,年末回升至11691。进入2010年后,收入实现明显提升并进入持续增长通道,2011年达到12317,2012年回落至11814,2013-2019年持续走高,2013年12784、2014年13796、2015年14486、2016年17072、2017年达到22894,随后2018年回落至20758,2019年略增至20972。整体趋势显示:在2010年后,收入水平持续走高,且在2015-2017年间出现显著加速,达到历史高位后2020年前后区间仍处于高位但呈小幅波动。
- 经营性利润(亏损)趋势
- 经营性利润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2005-2007呈现稳定提升,分别为555、1011、1188。2009年回落至785,2010年年初出现大幅负值-152,但年末修正为695,随后2011年526、2012年940、2013年988、2014年1159、2015年1350、2016年1368,形成逐步改善的态势。2017年显著提升至2359,2018年进一步达到2366,为历史高位,2019年回落至1800。可观察到:在2010年前后经历一个短期波动后,经营性利润呈持续改善并在2017-2018年达到高点,随后有所回落。基于年度端点数据,经营性利润率在2017-2018年间达到峰值区间,显示出盈利能力在高收入水平阶段获得显著提升。
- 净利润(亏损)趋势
- 净利润在2005-2007期间稳定正向,分别为669、608、696;2009年为362,2010年年初出现亏损-346,年末回升至458,之后2011年下降至198,2012-2016逐步回升并维持正向水平,2014-2016分别为753、859、780。2017年显著增至1372,2018年进一步上升至1907,成为近年最高水平,2019年回落至1273。总体看,净利润呈现2010年前后短暂波动后逐步改善,并在2017-2018年达到高位后呈小幅回落态势。净利润的波动幅度较经营性利润更大,显示盈利质量在后期有明显提升但也受到周期性因素影响。
- 综合洞察与要点
- 综合上述三项指标,收入自2010年后进入持续增长期,且2015-2017年间增速显著,2017年达到历史高位,2018-2019年在高位区间保持但呈小幅波动。经营性利润在2010年后逐步改善,2017-2018年达到新高,显示在高收入阶段实现了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净利润趋势与经营性利润趋向一致,但波动性更大,2018年净利润率达到近年最高水平,显示盈利质量在后期显著改善。对持续关注的要点包括:一方面需要关注成本结构与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以维持高利润率区间;另一方面需关注周期性因素对净利润的冲击,以及在收入高位阶段对利润稳定性的管理。总体而言,该主体在本期观察期呈现“收入增速提升+利润率提升”的双重正向趋势,且在2017-2018年达到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后,2019年仍维持高位但出现小幅回落,提示收益增长需要与成本控制及经营效率协同以维持持续稳定的盈利水平。
资产负债表:资产
流动资产 | 总资产 | |
---|---|---|
2019年12月31日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28日 | ||
2011年12月30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10年1月1日 | ||
2009年1月2日 | ||
2007年12月28日 | ||
2006年12月29日 | ||
2005年12月30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28),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0),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01-01), 10-K (报告日期: 2009-01-02), 10-K (报告日期: 2007-12-28), 10-K (报告日期: 2006-12-29),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0).
以下分析基于提供的年度数据,单位为百万。两项资产指标在分析区间内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尤其在2016年后,总资产出现大幅提升,可能与重大资产整合相关。流动资产在不同阶段呈现明显波动,但总体维持在中等水平区间,未表现出持续的单方向趋势。以下对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趋势、阶段性波动及潜在含义进行分项解读。
- 流动资产趋势与阶段性波动
- 序列在各年度的数值依次为:2005年约2,010;2006年3,314;2007年3,572;2009年3,368;2010年初,约2,851;2010年年末,约3,382;2011年,约1,324;2012年,约1,475;2013年,约1,903;2014年,约1,921;2015年,约1,384;2016年,约3,371;2017年,约2,747;2018年,约2,706;2019年,约3,127。总体看,2006至2007年及2010年前后存在上升趋势,随后在2011年前后出现明显回落,随后在2012-2014年间回升至约1,900左右,2015年再次回落至约1,384,2016年起出现明显回升并在2019年再度接近3,100亿级别。整体呈现若干波动的循环,但没有持续的单向上升或下降态势。需注意,2008年数据缺失,且2010年初与年末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同期波动。
- 总资产趋势与阶段性波动
- 序列在各年度的数值依次为:2005年8,530;2006年8,588;2007年8,942;2009年8,903;2010年初,7,933;2010年末,8,983;2011年,5,910;2012年,6,342;2013年,6,794;2014年,6,865;2015年,6,082;2016年,24,140;2017年,23,948;2018年,23,696;2019年,25,051。可见在2005-2010年间,总资产维持在约8,000-9,000的区间内,2011年至2015年呈现回落并波动在约5,900-8,900之间。2016年起,总资产出现重大跃升,跳增至约24,140,并在2017-2019年维持在约23,700-25,100之间。此处的结构性跃升很可能与重大资产并购或资产重估等一次性因素相关,导致基数显著放大。
- 阶段性洞察与潜在含义
- 从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重看,早期阶段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相对比重较高,随后在2011年和2015年出现明显下降,反映出在这两个阶段流动性端的紧缩或资产结构调整。2016年以后,总资产的大幅上升并未伴随等幅度的流动资产上升,导致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显著下降(约0.11-0.14的区间波动),显示资产结构的重大改变——非流动资产(包括可能的无形资产、商誉等)的大幅扩张拉高了总资产基数。综合来看,数据揭示出两阶段性特征:早期以相对稳定的流动性为主,随后通过一次性资产规模扩张将总资产推至高位,流动性覆盖能力相对走弱。若以现金及等价物、应收账款周转等指标来补充分析,可能有助于更全面评估短期偿债能力与营运资本管理的改善空间。
简要结论要点:在时间序列中,流动资产经历了若干轮回式波动,2011年后出现显著下滑再缓慢回升,2016年前后再度显著回升但相对总资产的增幅较小;总资产则在2016年后出现结构性跃升,远超以往水平,进一步拉低了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这一变动指向一次性资产并购或重估对资产结构的深远影响,提示对流动性与资产结构管理的持续关注。 数据也表明,2008年的缺失数据与2010年间的年度口径可能对部分比率的可比性产生影响,需在进一步分析时留意口径与时点的一致性。
资产负债表:负债和股东权益
流动负债 | 长期债务,包括流动部分 | 股东权益(赤字) | |
---|---|---|---|
2019年12月31日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28日 | |||
2011年12月30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10年1月1日 | |||
2009年1月2日 | |||
2007年12月28日 | |||
2006年12月29日 | |||
2005年12月30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28),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0),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01-01), 10-K (报告日期: 2009-01-02), 10-K (报告日期: 2007-12-28), 10-K (报告日期: 2006-12-29),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0).
该分析聚焦给定期间的流动负债、长期债务(含流动部分)以及股东权益(赤字)的演变,对趋势、波动及潜在含义进行中立、客观的评估,旨在揭示结构性变化及潜在的风险与压力点。
- 流动负债
- 在起始期(2005–2007 年)呈现持续上升态势,随后在 2009–2010 年间出现回落,2010 年后逐步回升并在 2012–2013 年维持于 2675–3060 区间。自 2014 年起,增速显著提升,2015 年至 2019 年持续上升,2016 年达到峰值 5147,随后继续上升至 2017 年 6010、2018 年 6437,2019 年 6677。总体来看,流动负债在分析期内呈现长期上升趋势,且在 2013–2016 年间出现较强的扩张势头,之后仍保持较高水平并略有延续性增长。
- 长期债务,包括流动部分
- 该项自 2005 年的 1737 起,至 2007 年增至 2965,随后在 2009–2010 年间波动但总体上仍处于较高水平。2011–2015 年间继续上升,至 2015 年达到 4107。2016 年出现显著跃升,增至 8506,随后 2017 年略降至 8238,2018 年回升至 9347,2019 年进一步上升至 10940,形成长期负债规模的大幅上行趋势。该项的结构性提升在分析期后段尤为突出,显示出对长期融资的显著依赖及潜在的再融资压力。
- 股东权益(赤字)
- 起始期为正值 3252,随后持续下滑,2009–2010 年间转为负值,2011–2015 年间负值持续扩大,至 2015 年达到最深的负值 -3590。2016 年出现显著转折,股东权益转为正值 5357,随后分布于 2017 年 3731、2018 年 2225、2019 年 703,呈现正值但逐步回落的态势。该项经历了从正向赤字再转为正向的极端波动,2016 年的转折尤为显著,随后呈现出逐步收敛的趋势,显示出资本结构在分析期内经历了结构性调整后,仍受后续波动影响。
综合洞察与要点:分析期内三项指标呈现错位与互动效应。首先,流动负债和长期债务均在后期显著上升,尤其是自 2016 年起的跃升,表明短期和长期融资需求在后期明显扩大,可能用于支撑扩张性策略、资产投资或运营资金的高强度周转。其次,长期负债的显著增量伴随同期的流动负债走高,提示总体负债水平在后段持续攀升,资本结构的杠杆效应增强。第三,股东权益在多年的负值后于 2016 年实现正值,但随后的年度逐步回落,最终在 2019 年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总体杠杆比率在后期显著上升(负债总额相对于股东权益的比重显著增大),反映出财务杠杆压力和潜在的偿债与再融资风险。若以简要的比率视角观察,2019 年的负债与权益结构显示出高度的杠杆化格局,且股东权益的复原幅度在后续年度呈现出递减趋势,需关注现金流覆盖能力、利息保障水平以及到期债务的再融资条件。在缺乏现金流与经营性利润数据的前提下,当前指标组合暗示对未来若干年度的偿债与流动性管理将成为核心关注点,建议在后续分析中结合经营性现金流、资本支出计划及潜在的资本结构调整来进行更全面的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
现金流量表
截至12个月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用于) | 筹资活动提供(用于)的现金净额 |
---|---|---|---|
2019年12月31日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28日 | |||
2011年12月30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10年1月1日 | |||
2009年1月2日 | |||
2007年12月28日 | |||
2006年12月29日 | |||
2005年12月30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28),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0),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01-01), 10-K (报告日期: 2009-01-02), 10-K (报告日期: 2007-12-28), 10-K (报告日期: 2006-12-29),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0).
基于提供的年度现金净额数据,逐项分析三大现金流活动的趋势与变动特征,重点识别波动、极值及其潜在驱动规律。单位为百万,数据时间区间覆盖2005年到2019年,包含两个2010年末点(2010-01-02与2010-12-31),并存在2008年数据缺失的情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趋势
-
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呈现自2005年至2017年的总体上升与扩张趋势,随后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回落。具体观察到的关键点包括:2005年为837,2006年上升至970,随后在2007年回落至778,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641。2010年初与年末分别为868与1151,显示在年度内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向上。到了2011年至2012年,数值回落至1089与989,随后在2013年至2017年持续走高,2017年达到明显峰值2436。此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回落至2357和1685,回落幅度较大。
从区间总体而言,2017年的峰值是一个显著的拐点,约较2016年及之前的水平有较大提升;2018-2019年的持续下滑则显示出经营环节的波动性上升,可能与收入结构、经营性现金回笼速度或营运资本变动的变化相关。若以增幅来衡量,2005到2017年的累计增幅约近190%(从837增至2436),随后两年回落明显,显示经营现金创造能力在高点后的阶段性放缓。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用于)的趋势
-
投资活动现金净额普遍呈现资金外流的特征,大部分年份为负值,反映资本性支出或投资性资产投入较高。具体情况为:2005年为-130,2006年转为小幅正向流入119,2007年为125,随后在2009年出现较大负值-483,2010年初-69、年末-264,2011年-247,2012年-585,2013年-519,2014年-313,2015年回升至367,2016年出现极端负值-2409,2017年迅速回升至1020,2018年小幅负值-52,2019年-284。
其中最显著的点在于2016年的大幅负值,显示在该年度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本性投资或资产购买;2017年的正向回升则可能来自资产处置或相关投资收益的实现。2006-2007年的小幅正向现金流表明在早期阶段存在有限的资产处置或投资收回,但整体投资活动仍以外流为主。总体看,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波动性较高且长期呈现负值态势,表明资本支出水平对现金流的影响较大且不对称。
- 筹资活动提供(用于)的现金净额的趋势
-
筹资活动现金净额长期偏负,显示资金通过筹资活动属于现金的净使用方而非净提供方,极少数年份出现例外。具体序列为:2005年-1274,2006年-1099,2007年-762,2009年-356,2010年初-818,2010年末-497,2011年-1245,2012年-418,2013年-583,2014年-933,2015年-1805,2016年出现显著的正向变化+1589,2017年大幅负值-3931,2018年-2374,2019年-1508。
其中最突出的是2016年的正向大幅变动,表明在该年度通过筹资活动获得了大量资金(如发行债务或增发资本等),用于支持其他活动或偿还既有负债的资金需求。随后的2017年进入极端负值区间,显示筹资活动成为现金净流出的大头,可能反映大额偿债、回购或较高的分红等资金分配安排。2015年及前期的持续负值则指向较强的资金外流需求,需通过外部筹资来维持经营与投资活动。
- 综合观察与洞见
-
三项现金流的综合分析显示: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在2010-2017年间持续改善,并在2017年达到峰值,证明该期间内经营性现金创造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支撑了后续阶段的资本性投资与融资安排。投资活动方面,长期以现金流出为主,2016年的异常大额负值凸显了高强度的资本投资;而2017年的正向回升则可能源于资产处置或相关投资回收。筹资活动方面,长期表现为资金净使用,只有2016年发生显著的资金净提供,随后在2017年出现极端的资金净使用,显示出高度的资金结构调整与偿债/回购压力。
总体而言,分析对象在经营端创造了稳定的现金流,但资本性投入水平较高且呈现周期性波动,筹资端也呈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与波动性,反映出资金管理的主动性与对外部资金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若以现金流的持续性为评估核心,观察期内经营性现金流的波动对整体现金流的稳定性影响显著,而投资与筹资的极端年度变化则强调了现金管理需要在资本投入节奏、负债结构与股东回报之间寻求更均衡的平衡点。
每股数据
截至12个月 | 基本每股收益1 | 稀释每股收益2 | 每股股息3 |
---|---|---|---|
2019年12月31日 | |||
2018年12月31日 | |||
2017年12月31日 | |||
2016年12月31日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28日 | |||
2011年12月30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10年1月1日 | |||
2009年1月2日 | |||
2007年12月28日 | |||
2006年12月29日 | |||
2005年12月30日 |
根据报告: 10-K (报告日期: 2019-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8-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7-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6-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5-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4-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3-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2-12-28), 10-K (报告日期: 2011-12-30), 10-K (报告日期: 2010-12-31), 10-K (报告日期: 2010-01-01), 10-K (报告日期: 2009-01-02), 10-K (报告日期: 2007-12-28), 10-K (报告日期: 2006-12-29), 10-K (报告日期: 2005-12-30).
1, 2, 3 根据拆分和股票股息调整的数据。
以下分析聚焦于所给年度数据序列,涵盖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以及每股股息三项数据,从2005年至2019年的关键点。整体呈现出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显著下滑、随后阶段性回升,并在后续年度持续增长的趋势,股息呈现更为平滑且长期上行的路径。
- 总体趋势与阶段性特征
- 在2005-2007年间,基本每股收益由1.55提升至1.85,呈现小幅上涨的趋势;稀释每股收益则由1.45提升至1.75,走势与基本EPS相近。2009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随后在2010年初出现显著下滑,基本EPS为-0.97,稀释EPS亦为-0.97,显示出经营环境的压力与可能的非经常性因素叠加。随后进入2011年及以后阶段,基本EPS回升并呈现持续上行态势,2011年约0.56,2012-2018年间快速攀升,2018年达到约5.45(基本EPS)与5.38(稀释EPS)的高点,2019年稍有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危机前水平,分别为约3.83与3.80。股息方面,2005-2009年间稳步提高至0.34美元,2010年初急剧回落至0.09美元,2010年底回升至0.21美元,随后2011年起持续上行,至2019年达到1.85美元,呈现长期、稳健的上升路径。整体来看,数据序列显示危机后进入长期增长区间,并在2018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后略有回调。
- 基本与稀释每股收益的对比及一致性
- 基本EPS与稀释EPS在绝大多数年份走向高度一致,二者的方向与变动幅度基本同步,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通常较小,约在0.01-0.10美元之间。仅在极少数年份(如2009-2010期间)出现并列的极端负值,二者保持同向变动,显示出稀释因素对单位EPS的边际影响相对有限。整体来看,两条曲线的形态与峰值/谷值位置基本一致,反映出盈利质量相对稳定且相关的稀释性因素并未显著改变利润的走向。
- 股息水平与分红政策的演变
- 股息呈现出典型的三阶段演变:初期阶段(2005-2009)稳步提升,2009年达到0.34美元后,在2010年初急降至0.09美元,随后2010年底回升至0.21美元,进入持续增长阶段。2011年至2019年间,股息以较为平滑且持续的步伐上行,2011年为0.39美元,2012年0.49美元,2013年0.64美元,2014年0.77美元,2015年0.95美元,2016年1.15美元,2017年1.29美元,2018年1.56美元,2019年1.85美元。该轨迹表明在危机后的修复阶段,分红政策经历一次性调整以保障现金回报的稳定性,随后通过持续的现金流改善逐步提升派息水平,显示出对股东回报的持续承诺与资源配置的优化。需要注意的是,分红的增速在危机后的早期并非完全与盈利增速同步,存在阶段性错峰与恢复期的差异。
- 重要洞察与潜在关注点
- 综合来看,数据序列揭示了若干关键洞察。首先,危机期后的快速恢复与随后多年显著提升的每股收益水平,表明盈利质量在长期阶段获得改善且回到并超越 Crisis 前水平的趋势较为明确。其次,基本与稀释EPS高度相关且差距有限,表明股本结构对利润的侵蚀性影响在大多数年份保持稳定。再次,股息的长期上行趋势传递出稳健的现金流与对股东回报的持续承诺,但在危机后的初期出现的分红快速下探,需要结合经营复苏的时点、资本支出与负债结构的调整来解读。最后,2018年的EPS达到高点后,2019年有所回落,提示周期性因素或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对利润的持续性产生短期压力,应关注驱动因素(如客流、入住率、平均房价等)的持续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本配置策略,如再投资与债务管理,以评估未来的盈利路径与分红稳定性。